中国绿色时报10月9日报道(作者王立荣雷自生)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,陕西省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93.24%,荒漠化土地面积比1999年减少472万亩。榆林,因秦代名将蒙恬率30万大军“树榆为塞”而得名。
历史上流沙曾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,390万亩农田和牧场被流沙吞没,6个城镇和412个村庄被风沙袭击压埋,被迫举城南迁3次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全市森林覆盖率仅0.9%,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。今天的榆林呈现天蓝、地绿、水美的新面貌,都源于三北工程建设。工程建设后,榆林从“哪里有风哪里栽,要把风沙锁起来”“哪里有空哪里栽,再把窟窿补起来”“适地适树合理栽,又把三松引进来”到“乔灌混交立体栽,绿色屏障建起来”,再到“打造精品连片栽,增值增效富起来”。
榆林针对五大沙化土地立地类型区,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,走出了不断升级的科学治沙之路。他们采取人工、飞播、封育相结合,植治、水治、土治相结合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,推广樟子松“六位一体”等造林治沙实用技术。同时,榆林市取个户承包,将宜林荒山荒沙用拍卖、租赁、承包等形式,全部落实到户,实行个户治理,并在造林绿化过程中,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生态建设,发展种植、养殖、旅游等产业;推行“育苗造林一体化”,推广“企业+基地+农户”的土地流转经营制,引导林业向集约化、规模化发展。
40年来,榆林累计投资64117.96万元,完成造林2173.5万亩,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的成片林165块,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长城、北缘、环山、灵榆4条大型防护林带,其中樟子松人工林保存面积达130万亩,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,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。每年发生30多次的沙尘暴已几乎不再发生,年扬尘天气由100多天减少到10天以下,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比2009年分别降低26.19%和54.6%。
榆林在建设中改善了城乡人居生活环境。每年实施营造林60万亩,绿化美化乡村100个。此外,在交通干道、城镇周边、重点区域、城区街道绿化美化,每年完成绿色长廊建设500公里;并且以鼓励栽植家庭林、认养林、企业林、双拥林等各种纪念林的方式增绿。天蓝了、地绿了、农民为脱贫致富了。
在三北工程建设中,榆林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400多万亩,2017年全市林业产值82亿元,约5万人通过生态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。其中,沿黄河土石山区的红枣产业就是突出一例。近年来,全市实施“百万亩红枣基地”建设工程,红枣总面积达到170万亩,年产鲜枣50万吨,年产值20亿元,佳县、清涧等县农民人均红枣收入达3000元。生态环境的改变,也为榆林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动力。
由于防护林的保护,榆林过去受风沙危害“三翻五种,十年九不收”的农田,已变成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,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32万亩,总产量165.89万吨,旱地春玉米、地膜花生、谷子等六大类作物连创全国高产纪录。目前,榆林已成为非牧区养羊第一大市和全国山羊绒产量第一大市,全市羊的饲养量达1040万只。近年来,榆林结合三北工程建设,还建成了16个城郊森林、生态公园,打造了1个国家森林公园、1个国家沙漠公园、5个省级森林公园。建设了6个自然保护区,全市现有野生植物470种、野生脊椎动物208种。
湿地面积达67.65万亩。各类古树名木1321株、古树群70处4761株。
本文来源:乐鱼电竞-www.shunqisiwang.com